Elon Musk的一些思维习惯
1)Automatic。Elon做软件出身倾向于用互联网经验优化火箭制造流程,SpaceX任何可以没有人的地方就必须没有人,所有可以自动化的工作必须自动化完成
2)不畏惧失败。Elon认为失败是一个正常的指标,只有失败才能说明正在走出comfort zone。没有失败说明就没有尝试新路径,不过也要看到最终成果
3)Push to extreme。无论某些components还是rocket,Elon思考时都会把它推向极限。如果某个components的产量从现在的100变成millions后成本会不会指数下降,如果不会Elon认为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不值得去做
4)Decide by data。SpaceX内部的工程师文化比较浓厚,Elon要求一切都要能够量化,一切决策都需要有完善的数据支撑
5)Manage risk。在rocket行业某些看似很小的风险都会导致整个发射任务的失败,所以Elon很强调风险管理,明确哪些风险是可以承担的,哪些风险是无法承担的,放大前者、缩小后者
6)突破传统思维框架。Elon强调不要从自己的领域看待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看类似领域里别人如何处理相似的问题,从其他维度得到灵感和想法
英国经济学家 Tim Harford 两年前讲过一个”如何更有创造力”的秘诀:
就是慢慢的,没有时间压力的同时做多个不同的项目。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有统计数字表明,最成功的科研者,平均而言,最初发表的一百篇论文里,大概切换了四十三个不同的课题。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 1905年发表了四篇重量级的不同课题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 e=mc2
同时研究不同课题,慢慢切换,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创造力的爆发,常常来自于把原来某一个想法,置放到一个全新的场景 (context) 里面。
第二,在某一个领域做得好,往往能够让你利用里面的技能,帮你在别的领域做得更好。所谓对大脑的 cross training.
第三,当我们在某个地方卡壳停住的时候 (因为某个错误),切换到别的课题研究,可以让我们潜移默化的忘记摆脱原来的错误,让新的办法自然涌现,去摆脱老课题的卡壳的困境。
这符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而且不断切换,阅读研究不同领域的课题,人可以一直保持兴趣和动力,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进展。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卡在某个地方浪费时间,感到沮丧无趣,甚至搞出忧郁症。
联想到 elon musk 同时在多个领域推进: 电车,宇航,脑机接口,挖隧道,人工智能,太阳能,等等。这实际上是其创造力指数爆发的一个重要源泉。那些浅薄的记者,常年从事一份工作的打工者,因为从未体验过也无法想象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断定 musk 摊子太大, 精力分散,很难做好,真是井底之蛙,愚蠢至极,可笑之至。
古今中外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几乎没有看到有系统性的全面的讲授如何培养激发创造力,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思维模型极为狭隘,容易偏执,自己也很痛苦,一辈子都缺乏对创造力涌现的机制的真正理解。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