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情绪紊乱)的时候不能做决定,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脑科学的说法,情绪脑区一激活,思维脑区就被压制住了。
心动(情绪紊乱)的时候不能做决定,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脑科学的说法,情绪脑区一激活,思维脑区就被压制住了。
夜深人静睡觉之前,仔细回想自己白天的想法和行为,确定一下哪些是自己本来的想法?哪些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哪些建议是适合自己的可以接纳的。哪些想法不适合自己,哪些负能量是别人传给你的,将它们排解掉。
当别人说你适合什么样的人?你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警觉起来,提醒自己避免被别人暗示。别人可能是随口一说。别人无法听到你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能真正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要自己去尝试寻找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当你老了,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有个人一起白头?是谁陪在你的身边?
年轻时的理想有没有实现?
你想去的地方有没有去看一看?
你所经历的伤痛有没有被治愈?
你是否依然热爱这个世界?
为了避免宅在家的时候,作息不规律变颓废了。按照本计划表执行。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生物由生到死的活动过程,爱情和婚姻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赋予人生爱情婚姻意义,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爱情,自己婚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恋爱中,依恋类型共分为四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痴迷型依恋、疏离型依恋以及恐惧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指的是低焦虑、低回避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关系当中很少会紧张不安,他们信任自己,也信任自己的伴侣,因此安全感较高。同时,他们虽然不会要求伴侣表现得多举止亲密,但对于伴侣的亲密举动也欣然接受。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往往是在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他们在小的时候,自己的需求会得到父母积极的回应,因此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此外,他们的家庭环境和谐,也让他们对亲密关系充满向往,这也是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感情的原因。
痴迷型依恋指的是高焦虑、低回避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时常处在焦虑不安当中。他们担忧自己的伴侣会离自己而去,所以他们往往给予伴侣强烈的爱,并要求伴侣给予同等强度的回应。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就可能没那么幸福了。他们的需求可能没办法得到父母的及时满足,因此他们安全感缺失。所以在长大以后,他们对于安全感就极其渴望,难以容忍一点点危机的出现。
疏离型依恋指的是低焦虑、高回避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关系中也很少出于焦虑状态,但与安全型依恋不同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人不太愿意和伴侣过于亲近,对于伴侣的亲密行为也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回避。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同样成长在不那么健康的家庭环境当中。他们可能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或是关注,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不再对亲密关系充满期待。他们变得独立,并排斥亲密关系。
恐惧型依恋指的是高焦虑、高回避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中也会倍感焦虑。他们一方面渴望对方强烈地爱自己,另一方面又对对方的亲密行为表现抗拒。于是在这样的纠结当中,把自己和伴侣都弄得疲惫不堪。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原生家庭往往也并不幸福。他们的父母有时会关注他们的需求,有时又忽略他们的需求。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他们渴望关怀,却又抗拒关怀,慢慢就形成了恐惧型依恋。
恋爱中的四种依恋关系,和个体的早期经历脱不开关系。原生家庭的幸福与否,直接影响了个体依恋类型的形成。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依恋类型,从而对自己的依恋情况有一个更清晰地了解,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经营亲密关系。
原文
是不愿面对现实?
是不能接受痛苦的自己我保护机制?
历史周期律和螺旋式前进(上升)适用于所有国家。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一帮冷战时期活下来的死老头子,霍霍年轻人。
人类的有限性。人类个体当中有很多天才,科学家,哲学家,智者,政治家。在群体中仍然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