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读书笔记

前言

以前常听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成就人生,这个说法是否科学严谨。

性格代表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灵。学会理解人性,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人性经不起考验,人性需要约束,自我约束,以及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监督。

心理学的作用

很多人对心理学有个误区,认为心理学可以判定什么的人,怎样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事实不是这样的。对于病态的人和行为。心理学会给出判断标准因为这是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但对于生活中各种人和各种行为,心理学同样包容多样性,只要这个行为不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困扰和伤害,不违反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规则,那一个人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完全是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

不要让心理学成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工具,不要以某个人借助心理学得出的观点随意给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贴上“问题标签”。是不是真正的问题,要么听从专家的判断,要么听从自己的判断。

注意事项

道德是灵魂的外衣,很多时候真实的想法是丑陋的。真诚要用技巧加以修饰。让人舒服更重要。道德教育和修养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人格障碍和缺陷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不要轻易站在道德高地对别人进行指责和伤害。社会有法律和程序正义来解决,法律才是道德的底线。你可以选择远离和你道德观不匹配的人。但是如果道德要求过高,眼里揉不得沙子,你就很难融入人群。道德双标的人往往自恋。

交流的重要性

与他人展开深入而亲密的交流,对理解人性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彼此之间就极易产生敌意和矛盾。

尤其是敏感的人,对于别人行为胡思乱想揣测,又不加以验证。往往就会产生误解进而造成矛盾。

由于缺乏对人性的理解,我们频繁的做出错误的判断,就会不公正的对待他人。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不交流是不行的。

人性的形成

童年时期,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已经形成。

心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

人的心灵活动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外在形态,具象性,语言化的表达形态而言,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变化。将心灵活动引向最终目标的东西却恒定不变。

我理解为给别人看部分,人可以表现得活泼开朗,但不代表内心深处是真的活泼开朗。

举例:一位成年患者,其性情焦躁,内心一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一直在极力逃避社会,此类表现其实和其三四岁时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一致。只是幼年时间更容易被看透。

理解人性这件事比价复杂,很多人没有人性科学知识,觉得自己无师自通,自以为是,不够客观。只有那些可以认同并理解他人价值的人方能真正理解人性,而这样的人并非曾经亲身经历过心理危机,而是其心灵极为敏感,可以洞察他人身上的心理危机。

不要利用人性知识,轻易地拆穿他人的内心,会遭人排斥和嫌弃。所谓看破不说破。

即使掌握了人性知识也要三思而后行,在开导他人过程 ,结论没有得到验证时,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及告诉当事人。